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回眸 -> 华大历史 -> 华大故事 -> 正文
学校复办初期若干往事回忆

学校复办初期若干往事回忆



学校复办初期若干往事回忆

作者:林蒲田

一、关于发展工科为主理工结合问题

复办初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林修德来校,谈到华大的办校方针,他说华大办在闽南,而福建的工业较落后,应当考虑为地方的发展做点事,要把工科先办起来。因此,学校一开始,从调配教师,落实基建、考虑科系发展,都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的目标为方向。

学校原为综合性大学,侧重文科、理科有数理化三个系,工科仅有土木建筑和化学工程两个系。除了继续办好这几个系外,首先发展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而计算机系依托数学系筹办外,其余各系,都是一切从头开始。当时在教师干部之中,流行一句话叫做“复办等于新办”,足见初创的艰难。

二、派出赴港访问团,向香港高等院校学习

学校复办刚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出国很少,而且外汇紧张,但办学必须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香港的大学如港大、中文大学,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办学借鉴。而且有旅港福建乡亲的帮助和支持,可以节省外汇和开支。香港是当时内地各行各业向外学习的窗口和便捷之路。学校决定派出杨增艺、刘培德、麦叔良、王轩孙、李应瞻、薛恩雄和林蒲田七人赴港访问团,由杨、刘二位领队,于1980年10月到香港访问,前后共半个月,以大专院校为重点,同时也了解香港的一些中学,参观一些高科技工业如IBM的实验室。这次访问首先是大开了眼界,初步了解境外的社会、为以后与国际接轨,打下一些基础;其次是初步了解了香港的教育结构、制度、办学方法,高等学校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制和学制;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社会的支持,以及先进的实验手段和技术等。同时也了解了香港的中学教学学习情况,为今后我们招收境外学生、有针对性地办学,积累了一些资料。访问团的各位团员,都根据各自的系科需要,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总之,都有颇多收获。

三、复办后的第一笔捐款,首先购买电子计算机

华侨大学的复办,海外华侨和乡亲反映热烈,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学校的建设,他们为学校的发展壮大,起了积极的作用。最早的是1979年初,南安籍海外乡亲陈先生返回阔别30多年的故乡省亲,在北京时廖承志校长接见他谈到华侨大学的复校,他当即表示捐助30万元人民币(带外汇)为学校添置教学设备。学校用此款引进了一台PDP11/34计算机。这在当时的福建高校是首家引进,在全国也属不多见。虽然该机型是属于小型机,所带终端不多,但毕竟为学校成立计算中心和以后设立计算机系打下基础,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后华侨港澳同胞捐赠不断,学校都本着尊重捐款人意愿和专款专用,勤俭节约地使用每一笔捐款。陈先生的捐赠开创了首例。

四、千万百计创造条件,保证水电供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省水电还没有联网,泉州依靠火电供电,电力不足,不时晚上停电,一停电学校一片黑暗,学生起哄,不少学生蜡烛上夜自习,不时有人形容为“烛光夜读”,点点萤火,分布在数学楼后的梯形教室,别有意境。学校有两套自备发电设备,一在北区水厂,保证自来水制水用电,一在南区食堂西边。当时我往南区6号楼,一见没电,就赶快往南区发电站跑,等待配合电工发电。发电机功率较大,必须先动另一台动力机,为贮气罐压气,到了一定压力后,才用它启动大动力机带动发电机。这些常识,我是在华大学到的。生活用电都不能保证,何谈教学与科研用电保证。这种遭遇我在此前见过很多,因此积极建议学校与供电所签订合同,由学校出资从南埔后山变电站架设另一条供电专门线路到学校,有了双线供电,保证了以后的用电。

复办初期学校缺水,断水和限制供水情况时有发生。当时学校自来水水源靠城东公社的群生水库,库容量少又与农业用水有矛盾,水库水位下降到一定程高后,不能自流到法花美抽水站,必须在水库内安装抽水机进行一级抽水。如再天旱,水库见底,情况更糟。有一年久旱无雨,真的水库见底,吃水相当困难。看来不论生活或教学科研,都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因此引起群众热议,有人提出晋江引水北干渠流经城东公社,如果能在北干渠设抽水站,不怕没有水源。基建部门经过申请,并在城东中学的支持下,在其校东边干渠边,建立了抽水站,至今没有断水过,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学校用水的问题。

现在回头看,似乎上述这些事并非大问题,但是在当时则是大事,靠着华大人的艰苦奋斗,赢得今天的光明前途,故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