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回眸 -> 华大历史 -> 华大故事 -> 正文
追寻华大“小东方”

追寻华大“小东方”



追寻华大“小东方”

作者:张罗应

在华侨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非同寻常的特殊集体。

  这个集体,既无师兄师姐,也无师弟师妹,是华大创办迄今的“独生子女”;

  这个集体,曾为国家多个部门接待外宾演出,并被安排与多个外国艺术团体交流,其出演的节目可与东方歌舞团媲美,素有“小东方”的美誉;

  这个集体,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文化沙漠——香港的文化艺术搞得红红火火。今日香港娱乐界的诸多影视明星,如刘德华、郭富城、莫少聪、黄日华、李丽珍等,都曾是他们的学生;

  ……

  这个集体,就是华侨大学建校45年来唯一的一届——艺术系1962级。

  3月10日上午,在福建省福州市湖东路中旅闽江大厦的家中,这个集体的两位成员、华侨大学福州校友会会长赵海鹏、林丽良伉俪向记者深情追忆了那段年轻、浪漫、艰苦而又快乐的艺术岁月……

1、筹创过程曲折

华侨大学艺术系的创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艺术系1962级的80多名学子,经历了一条从福建前线慰问团——中侨委文工团筹备处——困难时期下放云南——进入华侨大学艺术系就读的曲折历程。

   赵海鹏会长介绍,1958年台湾海峡8·23炮战后,中侨委抽调北京、广州、集美三所华侨补校的业余宣传队,组成中央侨委、全国侨联福建前线慰问团演出队,到福建前线慰问指战员。这个演出队,就是华大艺术系1962级的前身。

在此基础上,1960年3月,中侨委从北京、广州、集美等地的华侨补校中选调文娱骨干,组成了中侨委文工团筹备处。“廖公的最终目的,是准备成立华侨艺术剧院,以培养华侨文艺骨干,协助侨务政策的宣传和推行。”赵海鹏会长说。

  但当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不增加国家负担又保留文工团,一群风华正茂的归侨青年转而成了归侨学生,成为北京华侨补校歌舞班的学员,并被下放到远离北京的云南甘庄坝华侨农场,边劳动边学习,度过了一年零两个月。

  这帮归侨青年的前途和命运始终牵动着中侨委的心。1962年5月间,中侨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方方主持召开歌舞班师生座谈会,百忙中的廖公也赶来参加。正是在此次座谈会上,廖公以华大校长名义宣布,华侨大学成立艺术系,系址设在北京,歌舞班同学全部直升艺术系,并向全国招揽归侨、侨眷中的优秀文艺人才加盟,同时招收有志于文艺工作事业的归侨、侨眷以及海外华侨青年到艺术系学习深造。“廖公高瞻远瞩,”赵海鹏说,“因为北京有很多国际上有名的大的舞蹈团来演出。艺术系在北京上课,学生会比在泉州有更多的观摩、学习机会。”

2、廖承志校长关怀重视

艺术系的创立和发展,始终得到廖承志校长的亲切关怀和重视。这位杰出的国务活动家,亲切地称呼这帮归侨学生为“宝贝”,并在诸多事情上亲自过问。

  1963年2月11日,公务繁忙的廖公偕同庄明理等其他中侨委领导,专程出席只有八十多名学生的华大艺术系开学典礼。他在典礼上明确指出,华大艺术系的服务对象是国内外的华侨和侨眷,要面向东南亚。廖公要求艺术系的同学们学好艺术、学好外语,做只会“下蛋的母鸡”,将来要到东南亚“下蛋”。

  在廖公的关怀下,当时的不少名家,如作曲家时乐蒙、表演艺术家陈强、著名舞蹈编导李承祥、声乐家钱瑛、散文家杨朔、芭蕾舞蹈家石圣芳,以及中央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团的编导及著名演员,都先后到华大艺术系讲学或授课。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还担任华大艺术系的艺术顾问。1964年,日本舞蹈家花柳德彬维率团到北京作交流演出,廖公当面向花柳德彬维团长提出,希望能指导华大艺术系的同学。为此,剧团在百忙的演出中安排了著名演员给艺术系上课,并传授了该团的保留节目。

  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廖公仍以大无畏的精神关心华大艺术系同学的去向问题。1970年春天,廖公亲自给中央写信,反映艺术系师生的前途问题,这封信后来转到毛主席手上,不久中央就下达文件:华大艺术系结束农场生活,重新分配,分配的地方不得小于中等城市。此后,廖公还多次通过不同途径转告华大艺术系同学:热爱祖国,献身艺术。

3、艺术精湛成就“小东方”

将艺术系建设成为“第二个东方歌舞团”,是当年廖公筹办华大艺术系的初衷。由此,华大艺术系1962级完全按照文工团的模式建制,设有舞蹈班、声乐班、器乐班和舞美班。这批热爱艺术的归侨青年,从世界各地回到祖国,聚集北京,一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献给祖国。

  在北京,艺术系1962级得到正规的学习和严格的训练。他们的导师分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舞蹈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歌剧舞剧院、东方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等著名高校和艺术团体。除了严格的专业训练,他们还获得了充分的艺术实践机会:每年,他们除了要为华侨、侨眷演出外,还要为全国政协、中联部及外事办等部门招待外宾演出。遇有外国艺术团体到北京演出或文化交流,文化部也会安排艺术系1962级和东方歌舞团负责交流与互相学习。

这批满怀爱国热忱,从日本、印尼、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归来的华侨青年,排练出了许多色彩缤纷、风格各异、充满东南亚风情的节目,如锡兰罐舞、巴基斯坦脚铃舞、印尼伞舞、老挝民歌小合唱等,深受广大归侨、侨眷喜爱。昂格龙竹击乐是印尼人民的天才创造,而用昂格龙乐器来演奏中国民歌,华大艺术系是首创;婀娜多姿的缅甸舞蹈《曼德勒之夜》、印尼民歌小合唱是艺术系的拿手节目;印度拍球舞则是他们的保留节目之一,与东方歌舞团相比毫不逊色……1965年,艺术系师生还第一次集体创作了大型表演合唱《焦裕禄组歌》,向祖国国庆献礼。

  “当时东方歌舞团主要表演亚非拉节目,而我们则主要是东南亚风情的节目。我们的很多节目并不亚于东方歌舞团,因而被称作‘小东方’(歌舞团)。”赵海鹏介绍。

4、毕业贡献文艺事业

“文化大革命”改变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命运。1969年,艺术系同学分两批下放到福建和海南岛的农场。70年代结束农场生活后,这批人有的留在了国内,有的去了国外或港澳台地区,在文化、艺术、贸易、旅游、保险等行业做出了斐然的成绩。尤其是在香港,华大艺术系1962级贡献卓著——他们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香港辛勤耕耘,悉心育苗,在这片文化沙漠上浇灌出一片文化艺术的绿洲:

   钟浩,在香港无线电视台(TVB)服务将近20年,曾任舞蹈主任,对介绍及推动中国舞蹈不遗余力,很多当红影星都曾是他的学生:刘德华曾向他学习形体课;郭富城是他主管的TVB舞蹈组主要舞蹈员;曾是TVB艺训班舞林高手的黄日华,也多得钟浩的指导;他还为沈殿霞和郑少秋排过贺岁歌舞节目……。

  刘素琴,先后服务香港丽的电视、亚洲电视及无线电视,近20年任电视台、艺员训练学院舞蹈导师、总监,同时与同学戴丽姝创立香港青年民族舞蹈团,在推展东方舞蹈艺术方面赢得赞许。1974年25周年国庆,她和同学吴健鸿编排的歌舞剧《鱼水情》还参加了香港庆祝国庆汇演。

陈静德、叶秀芳从事声乐教学多年,诸多明星艺人相继登门拜师学艺。影星李丽珍就曾是叶秀芳的学生,而陈静德则给莫少聪上过声乐课。原先在香港的许永祥后来移居新加坡,专修舞台美术,其两幅作品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收藏,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也馆藏他的作品。郭虹曾多次举办个人演唱会,在香港及印尼、缅甸、新加坡等地赢得声誉。她同时创办郭虹艺术学院,在钢琴教学上再攀新峰。

林彩兰开办舞蹈学校,桃李满门,并与同学蓝玲莹、李尧兴、李志扬等组织香港东方舞蹈团;许仕金活跃于香港侨界文艺团体,为多个侨团的舞蹈导师和顾问,深得众人推崇和爱戴;钟浩、刘素琴和林彩兰都担任香港两项著名舞蹈比赛———香港校际舞蹈节和全港公开舞蹈比赛的评判25年以上;此外,还有叶碧玲、柯敬志、林万娃、郑书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香港艺术界能有今天的局面,华大艺术系1962级的功劳很大。”说起这些,赵海鹏无比自豪。

  留在国内的同学,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田忠先曾出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领事,回国后当选深圳侨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游国屏曾为广州市歌舞团副团长,率团到多个国家或地区演出;黄秀芬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高级舞蹈教师,章子怡、陶金是她的爱徒;戴英杰曾任海南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等,致力研究和开发海南音乐,多个作品获奖……

  历史翻过了40多年。但“小东方”——华大艺术系1962级,依然璀璨于祖国的文艺事业,耀眼于华大45年的办学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