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回眸 -> 华大历史 -> 华大故事 -> 正文
华大,我难忘的家园

华大,我难忘的家园




一九六二年八月,我随父母调动工作,从城市来到地处乡村田野、背山面海的华侨大学。崭新的楼房,建设中的工地,随处可见的龙眼树、番石榴树,枝头果实累累,这就是我的新家园。

华大为解决教职工子女就近上学,利用东区基建处办公的旧房舍办起了华大附小。学校当年只设四个班(二至五年级各一个班),我是第一批学生,班上连我在内只有4个学生。第二年冬天,小学迁入了新建校舍(现在的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所在地)。

第一次见华侨学生,我心中满是好奇:傍晚时分,与小伙伴漫步数学楼走廊上,看到教室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侨生们埋头功课,悄然无声;灯光球场上,父亲带我看侨生篮球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听父亲说当年的华大女篮曾打败过外省的专业球队,在泉州市很有名气;南区教工食堂里,侨生们跳的东南亚民族舞蹈让我大开眼界,他们还排演了全国闻名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片断,我们附小的部分学生也参与了演出;建造游泳池的工地上,侨生们挽起裤腿、衣袖,赤着脚,抡着锄头、镐头在挖一个又大又深的坑,一些侨生往簸箕里铲土接力运往地面,他们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土却毫不介意,有说有笑,愉快地劳动着……

小时候在华大,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看电影,这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看电影需自带椅子、方凳,先是在东区临时简易的学生食堂,后在新建的北区第二学生食堂,再后来师生员工多了就在新建成的中文楼广场上。露天看电影最令人担心的就是天气,有时看了一半下起雨来就撑着伞看,冬天迎着寒风看,影幕上的人物前仰后合……然而这都不影响华大人看电影的热情与积极性。我曾问父亲:“华大建新楼房,为什么不建一座礼堂方便大家看电影?”父亲沉吟道:“在华大的建设规划中,要建一座礼堂叫‘陈嘉庚纪念堂’,纪念奠基仪式都举行过了,何香凝题字的奠基石就立在土建楼与图书馆之间的山丘地上。”我特意前去看了那块石头,从此心中有了一个梦想:一天,奠基石化成一座美丽的礼堂,父母带着我们兄妹与华大的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们济济一堂,兴高采烈地在礼堂里看电影,再也不用为天气担忧,甚是惬意。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1970年华大停办。学生毕业分配离校,教师、干部下放农村或调往外地,偌大个校园空空荡荡,我不禁慨叹“人去楼空”。

1971年9月,我在华大校园里参加了工作,单位是福建医科大学。新的工作单位,熟悉的工作环境,在父母曾经办公的楼里(数学楼)上班,感觉特别地温馨。每当我路过图书馆边的那片山丘地,望见奠基石,总会记起儿时的梦想,一丝遗憾缭绕心头……医大和华大一样,周末、节假日的夜晚总在广场上放电影,举办文艺演出,虽然没有礼堂,但我们有广场上的简易舞台。父亲曾自豪地告诉我:“这个舞台是华大人自力更生亲手建造的,命名为‘四一广场’,那里也曾洒下我与你母亲辛劳的汗水。”因此,每当我在舞台上参加学校文艺演出时,总会觉着分外亲切。

1978年华大复办,枯木逢春。作为归侨子女,我高兴,更为父亲高兴。父亲曾参与主持华大创办工作,为之付出无数心血,华大复办对他是莫大的慰藉。华大校园里出现了华大、医大学生共同上学的情景,很是热闹,却也秩序井然。

终于要建陈嘉庚纪念堂了!这一天我期盼得太久太久……兴奋不已的我请同事帮忙拍下一张与奠基石的合影留作纪念,我特别提醒同事要把石头上的字拍得清晰些,同事不解地问:“华大有那么多美景,为何要拍一块旧石头?”我笑而不答。基石是我心中美丽的石头,我与它的缘分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基石即将化为殿堂,儿时的梦想指日可待。

1982年3月,我随单位最后一批离开华大,临行前在心中默默祝福:“复办后的华大越来越好,建造中的陈嘉庚纪念堂早日落成造福华大人!”我的童年、少年、青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华大度过,华大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见证了华大二十年的变迁。再见了华大———我难忘的家园。

2004年5月2日,我们一家三口有幸陪同父母重返华大,这一年父亲88岁,母亲81岁。他们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常常惦念着这片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华大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大气的校门,壮观的陈嘉庚纪念堂,秀美的秋中湖,时尚的运动场馆,昔日的荒地上、山丘上及围墙外的稻田上,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华大的华丽转身让我惊叹不已,而从父亲喜悦的目光中,我也读出了赞赏与欣慰。

老友相聚,交谈甚欢,而此时的我最想参观的就是陈嘉庚纪念堂了———它比我梦中的礼堂雄伟壮丽了许多。我迈着轻快的步伐登上石阶,来到堂内,望着舞台,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往事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一一闪过。舞台侧边,女儿在弹奏钢琴,悠扬的琴声在大厅里飘荡,我仿佛觉得自己正踏着欢快的旋律在台上翩然起舞,欢庆眼前梦想成真!(原载588、589期《华侨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