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华大母校来相会

华大母校来相会



华大母校来相会
——忆医学系64级同学2008年回母校欢聚
医学系64级校友 曾雄吴端灿
00八年七月二十日张辉源同学嫁女,喜气洋洋。华大医学系医疗专业70届在香港的同学前往祝贺,在婚宴上自成一桌,由李碧葱、谢清良、杨纪崇主持讨论我班同学赴厦聚会事宜。林淑明、姚秀英、施能慧、胡兴林、朱建民等积极参与讨论,确定了聚会时间以及交通工具的安排。
十月二十九日,在香港的同学由潘蔚章、林秀华(大)、杨纪崇带队搭乘林淑明为大家准备的大巴直奔厦门。其他同学从海内外各地陆陆续续向厦门集结。最早到厦门的是从台湾来的杨春辉、卜国填夫妇。他们一到住地行李还未放妥就急着打听都有那些同学会来。特别是听说三年前我班同学第一次在香港聚会时,没来参会的李菊园、黄春福、杨启智此次都会来时,都显的很高兴。得知李霭丽同学又不能来时感到有点遗憾。晚上八点半,从香港开来的车终于到厦门了。陈介友、张辉源、林玉珍、吴淑莲、黄春生等十多位同学都到了。大家一见面格外高兴,又是握手,又是拥抱,相互祝贺。久违了!久违了!大家相互呼唤着在校时的小名,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非常亲切。。洪银英为开路先锋乘飞机先期抵厦,独行侠莫泰阳半夜才到。林友生同学前往机场迎接。
欢聚时刻
欢聚——这是华侨大学医学系64级师生毕业38年后的一次大集结。真是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我们是一群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青年,如今我们已进入了老年。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次聚会活动。除了我班有三十位同学前来参加这次活动外,在厦的原医学系教职员工及其它年级的同学也都应邀前来参加。大家见到久别重逢的老师们心情格外的激动,尤其是大家思念已久的班主任黄连兴和指导员洪怡莎夫妇。见到他们身体还很健康,都很欣慰。想当年,班主任要负责照顾我们一班五十六位同学的生活、学习,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评定助学金,当时助学金分五等,班主任要投入大量的工作。黄老师为人正直,颇有规矩,不出乱子。洪老师外柔内刚,贤中秀慧。还有商铮老师,南下干部,方面大耳,能言善道,嗓音宏亮,中气十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虽年已八十,仍神采奕奕。苏经华老师乘轮椅前来,大家都非常感动。
晚会上,同学和老师们纷纷发表热情洋益的讲话,互道思念之情,回忆往事,相互介绍在海内外不同岗位上的奋斗历程。如潘蔚章同学经过刻苦钻研在香港考取医生资格,成为香港公立医院的骨科医生。吴端灿同学自学成才,成为香港政府注册中医师,曾在香港大型医院任职及大学中医药学院担任临床部老师,现在自开诊所。杨春辉同学经过努力在台湾考取西医执照,现在高雄自设眼科医院。莫泽强同学也在台湾考取西医执照,在台湾云林开西医诊所。麦笑珍同学在香港开办安老院。陈宝珠、许家智在印尼经商。李碧葱同学是我班的佼佼者,她在香港经商发展的很成功,发达不忘母校,为母校发展的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国内的俞金娘、王振富、陈联富、陈国进、陈燕娉、白丽云、陈绮庆等成为专业医生。全班同学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奋斗,默默的奉献。为母校争得荣誉,为老师争了气。为了表示对老师们的敬重和感谢之意,我们向老师们赠送了纪念品,以表心意。
连兴江老师有备而来,从口袋里模出一叠歌纸分发给大家,让大家齐声高歌《当我们同在一起的时候》,把整个欢聚场面推向一个小高潮。素有爱唱歌的介友同学更是情不自尽地放开嗓门唱了起来,一曲又一曲,迎得阵阵掌声。爱跳舞的李绍贤同学,这次从马来西亚赶来,随着优雅歌声兴致勃勃地跳起舞来,并邀请碧葱同学共舞,碧葱同学大方地接受了邀请,步入舞池翩翩起舞,最后还来了个舞台造型引起一阵掌声。紧接着林玉珍、陈绮庆跳起来了,爱唱歌的白灵鸟’——吴淑莲、杨纪崇、陈介友等也都纷纷加入跳舞的行列。愉快的夜晚,似乎使大家又回到那青年学生时代,余兴未尽。
回忆之旅
学生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阶段。同学之间的情谊也是最珍贵的。尤其是当年华侨大学的学生,他们离乡背井,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只身一人回到祖国求学,来到华侨大学。华侨大学便是他们的新家,师长便是他们的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这是知识的摇篮,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最丰富多彩的青春年华。
十月三十一日我们前往阔别已久的母校。当年下班老师商铮、连兴江、许宏毅、严如柳一早来到同学们住宿的酒店与我们汇合。老师们数十年来总是走在我们前面,为我们护航开道。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同学们的心在沸腾,总觉的汽车跑的不够快。以前从厦门到泉州汽车要跑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如今不需一个小时就可抵达,但同学们还觉得慢。说话间车已抵达华大校门口,华侨大学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廖公的手迹,令大家感到非常亲切。当年佩戴在胸前的校徽上华侨大学就是这四个字。汽车缓缓地驶进校园,眼前的一切似曾相识,也有几分生疏。华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项士敏已早早地在校门口等候我们的到来,由他带领我们参观校园。我们走在华大的南京路(当时我们把横穿教学楼到学生第一食堂的主干道称南京路)上,仿佛又回到学生年代。当年我们到华大报到时,校园里只有数学楼、化学化工楼、中文楼、图书馆以及北区的四幢学生宿舍楼和第一、二食堂。冬天到了寒风呼啸、尘土飞扬。晚自习下课回宿舍时,北风吹得你透不过气来。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一边读书一边参加校园的建设。今天,我们走在南京路上,两旁高大挺拔的柠檬桉树,就是当年我们种下的!触景生情,当年我们在劳动委员徐永祯同学的带领下,挖树苗、刨树坑、浇水养护,当时我班植树的成活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四十三年过去,现在树长高大了,粗壮了,我们也老了。一路上项秘书长介绍华大的发展,带我们参观了宏伟的陈嘉庚纪念堂。我们在校时就参加过它的典基仪式。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幢非常宏伟的建筑,在我们离开学校时还未看到该楼的踪影,如今站在其前面仰视果真如是。来到陈嘉庚塑像前,我们肃然起敬。陈嘉庚先生是我们《华侨旗帜,学习的榜样》。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倾其全部资产投入。华侨大学的创建也是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进行的。那时国家经济正处于极度困难时期。为了我们这些侨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他不顾高龄积极投入。以此同时,我们还想到第一任校长——廖承志。这几天华大正在举办廖承志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他是党中央、国务院华侨政策的参与制定者,也是坚定的执行者。他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根据华侨的特点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和优惠政策,如在华大享受助学金就比国内的其它大学高;为华侨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华侨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得以成材。最令我们难忘的是19669月底廖承志派专列把华大全体学生拉到北京,在国务院大院接见了全体同学,并给我们作了报告。文革初期,有人提出将华侨大学的华侨两字改掉。因为在极左的年代,华侨总是与资产阶级联系在一起。廖承志校长闻后愤愤发问:华侨有什么不好?。他谈到华侨的发展史,谈到华侨对侨居国当地社会和祖国的贡献后。大声地说:华侨有什麽不好,如果有人问我你是什么人?我就告诉他,我是华侨,我是华侨,我是华侨!,连说三遍。紧接着他说:如果改了名后就可以不用思想改造的话,那么今后你们就不要叫我廖承志,就叫我廖大红好了。从此后我们就把廖承志称为廖大红。国庆节的那一天他还特地安排我们到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来到北区五号楼女生宿舍,女同学个个精神起来。这是她们生活六个春秋的地方,在这里发生过许多故事是值得回味的。这是一座在当时全国高校中还算得上较为先进的学生宿舍。根据侨生爱冲凉的特点,每两间宿舍就设有一个盥洗室,以便女同学随时冲凉。据说这也是廖承志校长亲自过问的设计。在女生宿舍楼前,洪银英、白丽云、李菊园、陈燕娉等指着宿舍数说当年往事,娓娓道来,不亦乐乎。来到北区一号楼——我们男同学从入学报到那天起直至毕业从未搬离过这座楼。楼房依旧,周围的农田却没了。莫泰阳同学急忙举起照相机拍照。张辉源同学笑吟吟地回忆着往事,向站在身旁的贤内助谢屏英介绍学生时期的生活。温剑奇、陈成鑫,他们围在一起指手划脚地谈论着当年宿舍里的趣事。一旁东张西望的黄春盛同学象发现什么似的叫了起来:当年就在这里种辣椒!。那时,每天饭前采上几颗辣椒沾点酱油便是美美的一餐,吃起饭来特别香。那时的生活非常艰苦,每个月每人虽有30斤粮食,但经常要搭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地瓜或是地瓜干,最高时刻到百分之八十。同学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些诸如辣椒、西红柿之类的菜用于改善生活。陈国进——这位每事必问求知欲强的同学跑过来问项秘书长:原来的游泳池呢?那是我们参加建成的啊!项秘书长指指前面说:旧游泳池不仅还保留着,还建了一座新的室内游泳池。以前流经女生宿舍前的那条排洪沟,在久旱不雨时几成臭水沟。如今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是学习休闲的好去处。突然有人喊道:庄德发到。大家回头一看,果真是庄德发来了。他没有太大的变化。他在夫人的陪同下带着小孙子,由其女儿开车从泉州赶来。他是如何知道我们到华大的呢?原来,当我们到华大时,我班年纪最轻、最灵活、沉默寡言的黄春福同学赶紧给庄德发打手机,他接到电话后放下手头的工作立即赶来与大家见面。大家纷纷围拢过去,问长问短,谈笑风生。
中午,校党委书记、华大校友总会理事长李冀闽设宴招待我们,还特地把留在华大工作的黄士辉老师和连小花同学一起叫来。席间李碧葱同学慷慨解囊,拿出两万五千元港币以医学系64级的名誉赠送给校友总会。饭后我们驱车直奔华侨大厦门校区。
汽车上了高速,大家闭目养神片刻,车已到了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的大门口。壮观美丽的彩虹门让大家赞不绝口,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综合教学楼雄伟壮观,主楼顶上戴着一顶博士帽,一眼望去就使人感到那是高等学府。宽阔的走廊628米长,各种教学设备布置的非常合理。学生们在运动场上欢快地锻练身体。我们参观了教学区后,驱车来到学生生活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别镶嵌在两座相邻的学生宿舍楼墙上的李碧葱学生大楼李常盛学生大楼两行大字。这两座大楼是李碧葱夫妇各自出资一百万元捐建的。碧葱同学还出资五百万元在厦门校区建设音乐舞蹈大楼。碧葱同学学习实践了嘉庚精神,值的大家称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为我班出了这样一为出类拔萃的同学感到自豪和骄傲。

晚上,厦门校区举行纪念华侨大学复办30周年廖承志校长诞辰100周年暨迎新生文艺晚会。我们应邀参加。吴承业校长特地从泉州赶来赴会。师生们的精彩演出获得了阵阵掌声。也让我们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久久难于忘怀。晚会上我们全体医学系1964级校友向母校赠送牌匾,匾上写着侨生的摇篮五个大字。我们这些侨生就是在华侨大学这一摇篮里哺育成长的。吴校长走上舞台,代表学校接受牌匾,场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照相机闪光灯闪烁不断。最后,吴校长邀请李碧葱校董一起走到舞台中央,引领全体师生高唱华大校歌《一方沃土》。歌声响彻华大厦门校区的夜空,久久不能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