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林谷雨:华大,我的母亲我的家

【校友风采】林谷雨:华大,我的母亲我的家



在公共管理学院教锯楼大厅的留言祝福语中,有一句留言特别醒目:“妈妈,我回来了,谢谢您!”这句留言的主人,就是华侨大学政治系1964级校友林谷雨先生。

林谷雨,原名林超森,北京联合大学周易决策研究会客座教授,国际周易风水研究院会员,香港雨雪易学文化出版社以及香港奇门遁甲研易所负责人。林老不仅潜心《易经》研究,还经常处理台湾事务,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和林谷雨老人相识是在2010年的11月,华大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上。走进公共管理学院校友活动室,走进这帮老校友中间时,我们顿时被林谷雨老先生的亲切与豪爽深深地吸引。林老的笑容如同一杯清新甘甜的香茗,在我们心中暗生出一股茶馨,柔和我们所有的紧张与不安。

眼前的林老,拥有如此的成就,却非常平易近人,让我们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尽管从母校华侨大学毕业已经四十多年,但由于事务繁忙,他一直未能重返母校。本次聚会,是他毕业之后第一次回归母校的怀抱。当我们刚刚开始跟林老交谈,他便拉着我们,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同班同学:曾为广东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华侨外事委的廖瑞芳校友,由于当年是班上年龄最小的,被林老和其他同学们亲切地称呼为“小妹妹”;来自印尼的陈海岩校友,曾任福建省厦门市天马华侨农场场长、副书记;来自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一中学、从事教师工作的黄和灿校友,尽管略带严厉的神情,但眉宇间凝聚的依然是慈祥与爱护;还有围坐在一起的其他校友,等等。“他们都是成就卓越的校友啊。”林老感慨。

据林老回忆,当时政治系在闽北的建宁分校上课,住在建宁党校。而这个分校,和泉州校区一样,也是由学生们自己建设的。没有路,同学们自己来开辟;没有操场,同学们自己来修建;没有树木,同学们自己来栽种!……“我们重走红军走过的路,感受红军的艰苦日子,在茂密丛林里开辟出了一条条道路!”林老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目视着从窗外透进来的阳光,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难忘的日子。

十年文革,在校大学生纷纷参加知青运动,上山下乡,深入基层,林老也不例外。他说:“那是一段我永远也忘不了的时光。学校关了,我们当上了知青,深入农村,和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下来只吃地瓜皮或者一根萝卜,一大清早还得去捡牛粪……”那一句又一句碰撞心灵的话语,引起了在场其他校友的共鸣:“洛阳桥成为体育场地了!”“我们深夜还要在漆黑中站岗。”“那时候一整天吃的都是稀饭,那是多稀的稀饭啊!”……大家一起激动地交流,彼时的情景也犹如素描画般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林老的心中,永远珍藏着华大母亲的点点滴滴,珍藏着对泉州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饱含深情地告诉我们,有个人对他的一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他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人,就是尊敬的廖承志校长。他还和我们回忆起自己将要离开华大时,和廖校长进行的一段对话:

“小鬼,以后要到北京玩啊!”

“廖校长,您是校长,我怎么样才能够见到您啊?”

“你跟站在门口的叔叔说要找我,就一定能见到我的!”

……“这些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林老说。也正是这样亲切的话语,在文革那段最艰难的时期,温暖着林老曾经冰冷的心。而文革结束之后,也正是在廖校长的努力下,林老等一帮华侨大学的毕业生,才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他得知廖公辞世的消息时,悲痛万分。

当我们邀请林老为母校留言祝福时,他感叹道:“我要说什么啊,这儿就是我的家啊,华大就是我的母亲,大家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