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刊物 -> 《情系华园》 -> 情系华园(第一辑) -> 正文
孙绍振:华大十年的磨练

孙绍振:华大十年的磨练



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O年,孙绍振在华侨大学中文系度过了十年的教师生涯。
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变换,大批华侨青年或随父母回国定居,或只身回国升学,海外归国华侨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国内侨校已满足不了他们的求学需求。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当时的中侨委在侨乡泉州正式创办华侨大学。为了使这批归侨学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国家先后从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抽调了一批骨干教师支援华侨大学,如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韦悫,土木工程专家杨曾艺等。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已在北大当了一年助教的孙绍振教授,是第一批调入华侨大学的教师之一。
初创时期的华侨大学,不仅没有教师,也没有校舍,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孙绍振在华侨大学度过的第一夜,不是在泉州,而是福州―――学校当时借福州师专上课。不仅如此,那一夜,在那个叫“树兜”的地方,孙绍振与蚊子亲密“接触”了一整夜:第二天醒来,他的手臂、手背、大腿、小腿、脚面上满是密密麻麻的红点,成了“麻子”。这在他的文章《华侨大学第一夜》里,有着真实的记录。
办学条件的艰苦,孙绍振如今谈起,感慨良多。孙绍振介绍,华大十年,他曾经在四个不同的地方上过课:泉州、福州师专、集美华侨补校及建宁办学点。在福州,学生上课是在一座长达几十米的大席棚里,大自然同时就是饭厅,教师则借住在农民家里。而建宁,由于太偏远,孙绍振和师生们还得自己挑石头修筑进校的路。
在华侨大学的十年,学校的发展也留在孙绍振的记忆中:栽种华大第一批芒果树,从国外进口的钢窗钢门,全国一流的学生住宿条件,以及他在中文系“很受欢迎、很有市场”的“故事”……但最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是那种艰苦:忍受饥饿,忍受文化的贫瘠,忍受条件的艰辛,忍受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孙绍振一连用了好几个“忍受”。尽管如此,他仍以“年轻而浪漫”来形容那时的自己,以及和自己一样充满爱国热忱、支援华大建设的那帮年轻人。
孙绍振在华大中文系讲授过《现代文学》和《写作》等课程,后来“左倾”思想泛滥,他也受到影响,不能再上讲台。于是,他开始潜心读书,读马恩选集,读毛选,读资本论,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读英语,等等。“无课可上”的这段日子,孙绍振读了很多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他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面变得广阔,思想的厚度增加,理论素养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时至今日,孙绍振依然相当感慨:“是华侨大学造就了我,养肥了我。没有这十年,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泉州、在华大的生活和经历成为孙绍振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履历,他曾经在多篇文章里提到泉州,提到华侨大学。在《归化泉州》一文中,孙绍振这样写道:“在泉州,我度过了我生命里最为艰难的日子。但是,留在我记忆中的泉州,不是苦难的炼狱,而是精神的庇护所。如果要我选择灵魂的故乡,我将毫无犹豫地选择泉州,并且为此而感到自豪。”
这,也正是孙绍振对自己泉州十年、特别是华大十年的最好概括和写照。(张罗应)
欢迎校友与本栏目联系或提供采访线索。联系电话:0595-22693560;E-mail:hqdxb@h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