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刊物 -> 《情系华园》 -> 情系华园(第四辑) -> 正文
刘中平:我第一个报名回母校

刘中平:我第一个报名回母校



今年10月18日至19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系1964级校友返校,在泉州校区举行“欢聚校友,五十年华园情”主题座谈会,参观厦门校区规划展览室、信息学院实验大楼和学生宿舍等。此番回校的30多位年近古稀的老校友,是从海内外专程赶来庆祝入学50周年的。已经68岁的刘中平,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刘中平是华大1964级物理系的校友。说起专业代号“5641”,刘中平记得清清楚楚:“5”是物理系,“64”是64级,“1”是只有一个班。当时他们的信箱也是以此来命名的。虽然毕业46年了,但是华大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

  刘中平上大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才上两年,“文革”就爆发了,“但是我们班级整个氛围却十分和谐融洽”,刘中平说。那时候,刘中平担任班级的学习委员,主要负责跟任课老师联络。他回忆,当时系里面的领导对他们很关心。不论班级同学还是师生之间,都不会因为“文革”而把大家划分派系,也不会把外面的观点带到班上来讨论,整个集体依然十分团结友爱。“我已经把书本知识全部教给你们了,也把人生的知识教给你们了,接下来要靠你们自己去奋斗了。”刘中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高数老师高慧贞在最后一课时对他们说的这句话。

  毕业后,刘中平被分配到军垦农场劳动一年,后被分配到厦大物理系,在科研组研究“场致发光”。不久后,他被分配到教学组去教半导体专业课程。当时半导体在国内还是先进的材料,该专业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刘中平就一边学习一边教学。

  1980年,在厦大物理系工作差不多八年后,刘中平考上了该系的研究生,并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当时,全国研究生招生只有3500人,而刘中平就是其中之一个。那个时候,跟刘中平一起分配到厦大物理系的有二十人左右,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的学生。这些人当中,也只有他曾经担任班长一职。刘中平说:“人家说华大的学生不会读书,那是没有的事。我们华大的学生并比不其他学校的差。”说起这些,刘中平的脸上充满了笑容,语气也非常自豪。

  1983年,研究生毕业后,因为太太在漳州,刘中平就去了漳州工作,几年后,成为一家合资公司的总经理。1990年,刘中平去新加坡探亲。因为刘中平是在新加坡出生的,学历也很高,又正好从事机械、电子方面的工作,一家正好缺这方面人才的私人公司的老板看中了他,帮他向政府填表申请新加坡公民身份,于是刘中平就移民到新加坡发展了。

  说起此次入学50周年聚会活动,刘中平激动不已,因为他跟班上的同学已经快50年没见面了。同学还戏说他:“哎呀,50年,半个世纪都过去了,你都跑哪里去了!”是啊,50年来,为了各自的事业和家庭,同学们都在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奋斗。刘中平,也因为定居海外而与同学较少联络。曾经一段时间,他在新加坡的家和班主任女儿家距离很近。各自搬家后,班主任又把他的电话号码弄丢了,所以刘中平和同学再次“失联”,一直到去年才找到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刘中平说:“他们一说要来华大,我第一个就报名了!华大是我的母校,况且我已经这么久没回母校了。”

重回分别良久的华园,刘中平感慨:华大变化太大了。看到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刘中平很是高兴,言语之中充满骄傲,他说:“虽然我们没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我们没有给华大丢脸。”

(原载于《华侨大学报》2014年12月16日第7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