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甲子“华”章】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甲子“华”章】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跟华大的学生有50多年的感情了,真的很不容易。很感动他们又来看我!”5月13日,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原华侨大学化工系教师、83岁的王功惠感叹。

王功惠老师正在厦门疗养度假。得知这一消息,当年她在华侨大学的学生纷纷从各地赶来看她:李丽荣夫妇、林珠莲夫妇、许碧珍从香港赶来,骆照中、郑雪夫妇,陈义明、陈玉华夫妇,叶金菊等从泉州赶来……

当年华侨大学化工系1962级二班这批十七八岁、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小姑娘,如今已头发泛白,有的甚至拿起了拐杖。“虽然行走可能有些不便,但只要一听要聚会,老师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如今定居香港的李丽荣说,“我们与王老师的感情跨越了半个世纪,很珍贵。

这段珍贵的师生情源于1964年。那年,华大化工系刚成立,学校就从化学系1962级抽调一半左右的同学转读化工系,成为首届化工系的学生。

初创时期的华侨大学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从全国各重点大学抽调教师支援学校建设和发展,王功惠老师便是其中之一。那年,她服从组织安排,从任教了五年的北京化工大学调到华大,成为了首届化工系、也就是化工系1962级的教师,并担任二班的班主任。

其实,一开始王功惠老师很不愿意到华大来。“我以为这里都是讲闽南话,语言不通。”正值青春年华、工作环境较好的她,为此还哭了一夜。

不过到华大后,王功惠老师被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勤劳质朴的品质以及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深深打动。尽管只有十七八岁,但这些归侨青年毅然离开父母,抱着极大的热情只身回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华侨大学,他们边学习边参加建校劳动,华园大道、游泳池等都留下他们深深的印迹。“他们太能吃苦了!挑石头、挑沙子,十分卖力,从不喊苦,真的很感动!”她感叹道。

很快,王功惠老师就在华大安定下来,并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师特别关心我们,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骆照中说,知道大家都是从国外回来,父母不在身边,王老师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都给予同学们很大的帮助。他至今依然记得班上有位同学可能在思想上出了点问题,曾把刀拿到手上,“王老师就多次找他谈话,开导他,后来这位学生情绪恢复正常,也融入了集体生活。”

1970年,华侨大学停办,王功惠老师被下放到安溪化肥厂,后来调到丈夫工作的部队参军。但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与华大学生保持联系,关注学生的发展。

从华侨大学毕业后,骆照中被分配到泉州华侨塑料厂,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1986年,王功惠老师从部队转业到厦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外贸部门经理,就热情地帮助推销骆照中厂里的产品,还曾经专程到泉州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学生。

“我们班40多位同学的名字,王老师到现在都还记得住,我们一见面,她就会问起每个同学的情况。”李丽荣是化工系1962级二班微信群的群主,也是每次班级聚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她说,最近四年,班里同学与王功惠老师已经聚会三次了。

李丽荣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12月在深圳的那次聚会,班上近一半的同学参加,大家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畅叙师生情谊。王功惠老师还和同学们一起去卡拉OK,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当年的流行歌曲。“伴着《红河谷》等音乐,大家甚至跳起了交谊舞,很多同学的眼里都闪着泪花。”李丽荣说,非常难得近50年后,同学们还依然能与班主任一起吃饭、聊天、唱歌,聊那些过去的故事。

“玉华,你最能吃苦!”在厦门环岛路的这次聚会上,王功惠老师和学生们谈得最多的,依然是当年的青春往事。大家欢声笑语,高兴处更是开怀大笑,有如“老顽童”般天真……

“华大的学生特别重感情。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师生的感情了,而是同事、好友的感情!希望这种感情一直维持下去,我们也永远保持青春!希望大家都活到一百岁!到北京要找我!”“祝福老师身体健康,青春永驻,永远保持年轻!”王功惠老师与学生们一一握手道别,依依不舍。

“见到你们,功惠一直在笑,回到房间后也不断地在说和你们的情感与故事。明年力争来和你们一起参加母校60周年校庆。”当晚,王功惠老师的爱人给李丽荣发来感谢信息。

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还在继续……

(原载于《华侨大学报》2019年6月4日第9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