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回眸 -> 华大历史 -> 历史人物 -> 正文
华大文坛往事

华大文坛往事



华大文坛往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席卷中国大地的新时期文学浪潮,也冲击着华侨大学这座地处东南沿海边陲的校园,校园文学氛围的浓厚程度,已为一段文坛佳话。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创作,包括文学评论,都在福建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影响颇广。

复办初期,一些爱好文学的学生发起创立了文学社,聚会讨论文学,交流作品,探究人生。大约是1979年,青年作家谢春池从闽西调到华大教务处任职,由于文学的共同追求,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学青年。在谢春池的筹划下,教务处与学生会联合创办文学刊物《习作园地》,刊登学生的文学作品,时任校党组书记雷霆题写刊名。1984年3月,《习作园地》出版第一期,陈如刚、王粤海、陈鸿、陈迎庆、苏秋芳、温劲松等一批学生作者开始亮相华大文坛。但不知何故,《习作园地》出版到第二期之后就停刊。此后,华大文学社编印刊物《华大文汇》,刊登社员作品,用于交流学习。
华大文坛呈现繁荣景象,是1984年至1988年这几年间。当时华大复办中文系,并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派出教师来校为学生授课。这个阶段,谢冕、钱理群、佘树森、林焘等北大中文系的著名教授分批抵达学校,为中文系1984级和1985级学生授课。当时,正处新旧文艺理论争论交锋时期,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新奇怪的文学创作手法风云文坛,形成中国拨乱反正之后文坛最繁华时期。北大教授的到来,无疑也把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带到东南沿海的华大校园,带来全新的文学理念和作品的解读方法,在校园里特别是在中文系的学生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北大的教授不仅为学生授课,还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创作,并编辑出版了学生作文选《华侨大学之春》和《走山访水》两本小册子。
大约是1986年下半年,著名诗歌理论家谢冕来到学校,为学生开设现当代文艺理论课程。中国“崛起”诗论三大人物之一的谢冕教授一到学校,一批文学青年就围拢在他身边,讨论文学,谈论人生,关注中国文坛的走向。谢冕白天上课,晚上与文学作者交谈,或开设讲座,传播文学信息。文学氛围在华大校园空前浓郁。
在谢冕教授的指导下,谢春池等教师筹划创办纯文学刊物。1987年3月,在时任学生处处长李冀闽、团委书记李红的大力支持下,由谢冕担任顾问、谢春池任主编,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联合创办的《华侨大学文坛》报创办,谢冕教授亲自撰写发刊词《花的使命是创造春天》,称赞“以华侨大学的有限条件而注目于中国文坛的整体,这是一项壮举”。文章还在上海的《文学报》刊登,向中国文坛传递华侨大学的文学创作信息。《华侨大学文坛》报为师生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团结了一大批作者,刘小新、朱立立、赵然、王士华、张清、杨青、莫日从、吴嘉宁、江蓉晖、萧延平、张开玫、石程、夏志宏、苏耿聪、谢新亮、陆昭环、朱学群、黄河、李原、阮温陵、张志平、张天培等师生活跃在华大文坛,成为当时福建高校里最为活跃的创作群体,在全国高校文坛反响强烈。
与此同时,华大的文学作者注重与外校和社会文学界的交流,利用文学扩大学校的影响。1987年下半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教务处、学生处、校团委联合举办“首届华侨大学文学周”,邀请地方作家来校座谈,向社会上的文学报刊推介师生作品,开展世界著名影片观摩、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等高校文学作者应邀来校参加活动,交流文学创作经验和体会。文学周开幕当天,《泉州晚报》文艺副刊整版刊载华大学生作品,当月出版的《泉州文学》开辟了“华侨大学文学”专栏。《文学报》、《福建作家报》等文学报纸刊发活动消息。诗歌朗诵冠名为“蒲公英诗歌朗诵会”,每年举办一届,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
文学与青春相伴,诗歌与理想同辉。这个时期,师生文学作者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作品层出不穷。除了《华侨大学文坛》报和文学社 《华大文汇》之外,《华侨大学报》、《华大教学》等校级报刊,以及各院系出版的刊物,也都开辟专门的文学版面,刊登师生的文学作品。
良好的文学氛围,推动着创作的发展,一批作者陆续走向文坛。
时至今日,华侨大学的文学根基依然坚固,《雪太阳》等学生文学刊物照样耀眼,《华大青年报》、《华大学生报》等学生报刊文学副刊依旧精彩。由谢冕、孙绍振、唐晓渡等担任顾问的《华侨大学报》“中国高校诗歌联展”更是日益放出光彩,成为高校诗坛一朵独特的奇葩,引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