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刊物 -> 《情系华园》 -> 情系华园(第四辑) -> 正文
在马来西亚传授中医的彭喜德

在马来西亚传授中医的彭喜德


十一月的泉州,清秋的华大,柠檬桉的光影投射在石板路上,摇摇曳曳十分好看。在华侨大学59周岁生日之际,毕业整20年的马来西亚校友彭喜德和同窗好友一起返回母校,参加校友秩年返校纪念活动,为母校庆生,也为寻找当年的回忆。

时间倒退到25年前,身在马来西亚的彭喜德听到中国政府专门开放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侨校,以解决海外侨生回国求学问题的消息,十分激动,立马就想要回去。“我的祖籍是广东,回到祖籍国学习可以看看有什么发展机会,而且国家非常照顾我们侨生,学费都比较便宜。”他说。

因为中学校长的强力推荐,彭喜德最终选择了华侨大学。1995年,他和几个好友结伴来到华侨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华园求学之路。

在华侨大学,彭喜德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工商管理专业。他说,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是曾路老师给他们上的。正是在那堂课上,曾路老师一句“国际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给他们这些“工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还是清清楚楚地记着这句话。”在彭喜德看来,这句话不仅仅是短短的十个字,更是他之后事业的奠基石。

四年的华园经历,彭喜德曾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在华园做过“两件大事”,让他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骄傲和欣喜。

二十多年前,在泉州华侨大学,一群马来西亚留学生谋划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开办马来西亚文化展。彼时的中国,对马来西亚不甚熟悉,彼时的华侨大学,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也挺多,彭喜德他们就是比较早的一批。“我们一直想找一个机会,向境内同学介绍马来西亚的文化、美食、教育等等,既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加强了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联系。”时任华侨大学马来西亚学生联络部副主席的彭喜德说,所以他和同伴们商议着怎么策划文化展,怎么发动会员,具体流程应该怎么做,“有的同学还特地回马来西亚带了一些饮食材料过来烹煮,带了一些数据、图片还有服装过来……”

1996年11月29日,一个在华大、在泉州几乎没有见过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展在金川活动中心开展,吸引了全校甚至全市的目光,也开创了华大留学生团体举办文化展的先河。彭喜德至今清楚记得,当时,马来西亚同学以图片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介绍马来西亚的人口、饮食、服装、文化、教育等,还穿上马来西亚传统服装,为来宾表演马来西亚舞蹈。

“学校很给力,给予我们很多支持,活动在泉州市民当中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华侨大学成功开办马来西亚文化展,成为彭喜德难以忘怀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他的嘴角仍会不自觉地上扬。

而另一件大事,就是他担任学校留学生联络部部长时举办的为永春贫困山区希望小学募捐活动。据彭喜德介绍,留学生们打出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招牌,在全校设立了5个筹款点,发动全校师生为贫困的山区小学募捐。为表感谢,他们还专门制作了书签卡片送给捐赠者,以作纪念。最终,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们亲自将募集到的款项、文具等送往了永春山区小学。

1999年,彭喜德从华侨大学毕业。源于对中医的兴趣,他去了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中医,五年后又到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了两年,积累行医经验,并在北京通过了国际中医师注册资格考试。

此时,感觉条件成熟的彭喜德,返回马来西亚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永康中医百货药行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在发现马来西亚人对中医很感兴趣之后,彭喜德认定中医在马来西亚有着广阔的市场。于是,在第一个公司创办仅两年,他又创办了“永康中国医学技术培训中心”,开办针灸、头针、耳针、中医美容、中医药膳等进修班,特地邀请中国中医专家前往马来西亚为学员授课等。

“这一路走来将近18年,对中医的兴趣加上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所以觉得当初没有选错这条路。但是,刚开始是非常艰辛的,因为突然转换跑道,什么基础也没有,所以我们就用精湛的技术让大家改变印象,慢慢积累一些口碑。”谈及创业历程,彭喜德娓娓道来。他认为,自己事业之所以日益壮大,华大四年“工商人”的经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业做中医,不是说只会医术就可以,还要懂理财、购货、赊账等方面的知识,财务也要管理好,而且采购、销售、货物过期了怎么处理等等都要考量。如果没有在华大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我做生意可能会走更多的冤枉路。”彭喜德意味深长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