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联络方式

微 博:新浪微博

地 址:福建省泉州市城华北路269号

邮 编:362021

电 话:0595-22693950

传 真:0595-22692655

Email:xyh@hqu.edu.cn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校友刊物 -> 《情系华园》 -> 情系华园(第三辑) -> 正文
与时俱进的江显锥

与时俱进的江显锥



  江显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打工仔”———自1975年到香港定居后,他几经转行,从文科转到工科再到文科,工业界、服务界、文化界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打工”的这35年,也是江显锥不断学习、进步、与时俱进的35年。
  江显锥是华侨大学1968届政治系毕业生。初到香港,他曾写信给开设普通话授课的中学及大学希望找一份教职工作,也曾去应征电子厂的工程技术人员 (香港电子厂很多,而他又是一位电子爱好者)等,但由于不会讲广东话 (当年会听普通话的香港人极少),不会听英文 (从中学到大学都念俄语),没有毕业文凭(“文革”期间所有的毕业生都没有毕业文凭),求职一次又一次失败。但江显锥并没有气馁,反而看清了自己的弱点,并且意识到自己必须面对现实,适应新环境,重塑自己。
  为此,江显锥给自己定下目标,三管齐下:努力学讲广东话、狠补英文、报读电子专业学校。至于工作,他决定从底层做起。于是,在报上看到一则收音机厂招聘“见习修理员”的广告后,他不管薪水低、路程远,马上前去应聘上班了。正是在那里,江显锥懂得了现代生产线的运作,掌握了一些工具、仪器的运用。因此,不到三个月,他就“跳槽”到另一家工厂应征“熟手修理员”了。就这样,五、六年内,江显锥转了好几家工厂,接触了多种电子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如电子计数器、游戏机及电脑组件等,职务由修理员、技术员到工程部主管、生产部主管,薪金也相应提高。
  由于不断努力,居港一年,江显锥基本能以广东话与人沟通,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选择了一所较有名气的中专———哥伦比亚无线电学校报读两年假日课程,取得了一张“无线电工程”的文凭;他更开始学英文,每天晚上上英文补习学校,由小学一年级的英文课本学起。这时的江显锥,已经年过三十了。为了上课,他一下班就往夜校跑,经常是九点多钟才回家吃晚饭。他的口袋里总放着笔记本,写满单词、典型句子,一有空或在车船上就拿出来看。第一年读完小学六年的课程,再花三年读到中四,后来因工作忙,上不了夜校,江显锥就买些录音带来做听讲练习。此外,他还报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外课程《企业管理》、自学计算机,努力在经验与理论上装备自己。
  1980年,新型的交通工具———香港地铁通车了。1981年,当地铁招聘“电脑技术员”时,江显锥大胆前去应征,并经过了人事部的筛选与考核,以及英国工程师的面试后被录取了。当年,电脑在香港并不普及,但这时的江显锥却已对电脑有所接触与认知。在地铁公司,他是公司自动收费系统的一名技术员,负责保养、维修车站收费、验票一系列电子设施。尽管这个职位并非高职高薪,但对一个文科生来说,能够顺利转行,并得到认可,殊属不易。而且在这个工程部门,所有的通知、指令、技术数据,全是英文,这对从中学到大学都学俄语的江显锥来说,更是不易。
  1986年,江显锥辞离地下铁,与朋友到内地做小生意,但是一年多还不见起色。他自觉缺乏商场经验,不敢再试,决定回港再做个“打工仔”,并很快找到一家生产计算机硬盘的大厂,担任生产部主任。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工厂纷纷搬迁到国内生产,江显锥从此离开工业界,转到文化机构。最近十五年直至退休,他都在一家杂志出版社工作,最初受聘为计算机排版员,后来因为在工作中表现出写作与文学才能,老板调他为编辑、记者,后又升为主任、经理。